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特色 >早恋专题 >正文

早恋专题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李主任 13977115535、18877108555
总校地址:南宁市华侨管理区龙华路15号
南宁地址:南宁市广西药用植物园内 

请您来电咨询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发现及对策

时间:2018-05-24 | 浏览量:2123
       早恋,是当今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亦是时下学校管理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当前,中学生早恋现象呈上升趋势。从早恋的个体来看,多数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但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学时代,特别是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出现“早恋”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中学生谈恋爱的比例已高达80 %,笔者曾于2006年4月对本校1862名在校中学生作过问卷形式的调查,从对回收的1532份问卷统计来看,在校中学生约有42%是早恋的或曾经有过早恋经验的,其中经常因为“朝思暮想”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约占69%!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会产生种种心理的病态反应。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社会化问题。




       1.对中学生早恋的再认识
       1.1涵义
       早恋,就是过早地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由于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通常我们把中学生出现恋爱关系的行为或现象均称之为早恋。有时我们也把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于正常的异***往行为或现象称之为早恋。
       “早恋” 一词是起源于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本土概念,,它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并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概念。它是这样界定的: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
       对于我们的广大中学教师、家长和学生来说如雷贯耳的“早恋”概念,其实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我们印象中“早恋”的种种罪恶,不过是人为地给中学生之间的一些正常现象贴上了“早恋”标签,然后我们再对这些被我们贴上“早恋”标签的现象高度恐惧,进而使我们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措施而导致的。在我们今后的教育中,对传统用“早恋”描述的现象,如果用其他一些中性概念代替的话,会更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1.2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早恋的主要原因是同我国现有的教育机制,道德观念、教育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中学校园内,在我们的课堂上,青少年的早期性教育一直受到排挤,学生的性知识大多是一片空白。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老师,学生家长没有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对与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难以启齿,而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需要成年人给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如果缺乏和没有正确的指导,他们往往就会进入早恋误区。
       1.2.1生理上
       中学阶段,男女生的第二性征已充分显露出来:男生喉结突出,胡须如小草蓬勃而出,长成肩宽体壮的“男子汉”;女生声调变得尖细,胸、肩、臀部趋于丰满,出落成漂亮的姑娘。生理上进入到“英俊少年哪个不钟情?妙龄少女哪个不怀春?”的年龄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非常希望获得异性的肯定、欣赏、甚至爱慕。男生在女生面前高谈阔论,刻意显示;女生注重穿衣打扮,在意男生对自己的评价,表面羞涩,内心得意于男生的“回头率”。往往易对一个特定的异性产生好感,极易由异性友谊发展成“早恋”。据日本总理府青少年政策总部(1981年)研究发现,80%的中学生有过接吻欲的体验。在这种身体发展客观状况下。“早恋”是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男女生更多的是欣赏对方的外表、个性。而绝少考虑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少具功利性,而更多的是一种纯洁的情感。
       1.2.2心理上
       中学生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注重心灵的交流,同性之间较难产生像儿时的那种默契和信任感。同时他们的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而异性之间相互吸引则容易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因而渴望异性友谊,但异性友谊与早恋并非泾渭分明,异性友谊源于相互的好感,交往之后好感日增,朦胧的情愫产生了,而早恋就随之出现了。
       1.2.3家庭环境
       一些家长总是把业已长大的中学生当作“小孩”来监护,他们希望孩子纯真,一心扑在学习上。当他们发现子女同异***往时,就过于敏感并严厉禁止他们往来。这样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加强了他们进一步交往的逆反心理,正常的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发展。一些特殊家庭(父母早逝、离异,有继父或继母的)的学生,由于感情饥渴,他们希望从早恋中得到异性的温暖。
       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
       其二,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1.2.4学校环境
       首先是缺乏必要的性教育。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往往被忽视,致使身心都处于急剧变化的中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科学的、恰到好处的性知识教育。
       其次是单调的校园生活。中学生精力充沛,过剩的精力怎样释放?一些觉得自己升学无望的中学生,当面临来自青春期生理、心理的需求和学业压力的矛盾时,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了异性身上,以排遣受挫的情绪,达到一种情感的补偿,从而产生了早恋行为。
       1.2.5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中学生早恋的“温床”,社会是开放的。当前,无论电视、电影、音像制品、报刊杂志(尤其是街头小摊上的书刊),还是电子游戏机、网吧等都充斥着与性有关的信息和描写,所有这些对处于青春期又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诱惑性的。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在转型期中,由于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漏洞,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学生对现代化的传媒接触多、接触快,因而受其影响也大。如有些报刊为了一己经济私利,刊登不健康的文字图片;有些出版商不顾国家法令法规出版不健康书籍;有些出租书屋不道德地向中学生出租不健康书籍,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有些网吧还允许学生上不健康网站等等,这些不良的影响使原本朦朦胧胧的性意识明朗起来,加速了学生性意识的觉醒,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便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进而出现原本不应该出现的早恋现象。
       1.3中学生早恋行为的特点及各种表现
       1.3.1中学生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具有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差异性等特点。
       朦胧性——早恋的中学生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中学生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差异性——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1.3.2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各种表现
       早恋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两性之间的一种超出正常交往和友谊的互相接近。我们都知道,恋爱是具有排他性的。中学生如果早恋,往往会疏远了与集体、他人的交往。处于恋爱中的人,他的眼里,心里都只有对方。这样,势必造成个人与集体这个大圈子的疏远,恋爱关系的发展必然是两个人的小圈子在集体这个大圈子中的孤立。这是早恋的一种表现,老师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这一现象。
       中学生一旦早恋,男女双方有时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往往会按照对方要求去改变自己。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平时较安静的男生喜欢上了一个女生,而那个女生则希望恋爱对象更阳光一些,活泼一些。于是,这个安静的男生便会经常地出现在运动场上,他会尽可能的参加一切体育活动,遇到体育比赛,他会主动报名参加,并且特别卖力。这一切并不是这个男生喜欢这些体育活动,而是因为那个女生喜欢他这样。这种有悖常态的表现也是早恋的一个信号。
       俗话说:“女为悦已者容。”从这个角度说,女生早恋的表现有时更明显一些。有的女生则表现为独自的单相思,这样的学生往往对某一异性产生强烈的好感,可能由于羞怯、自尊心、或者性格的原因,不敢或不愿向对方表白爱情。这种单相思对他人没有损害,却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
       有的中学生则突破了羞涩的束缚,表现为写情书,通过第三人以书信的方式传递。这种方式传递情书,老师往往不易察觉;如果是同班同学,则更多的表现为递纸条。这种情况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在课间;现在学生又发明了一种更浪漫并且有纪念意义的传递感情的方法,他们知道纸条易丢失,并且传递过程中也容易被老师发现。于是他们就变传纸条而为传本子,他们会准备一个非常漂亮的日记本,并且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本子他们会交换保管。今天在女生这儿,写上一些爱的语言,明天本子就到了男生那儿,他会接着写下去,可谓,神不知鬼不觉。偶尔,上课的时候,避开教师的视线,还会拿出本子偷偷看上几眼。这种形式一般他人不容易发现,一旦发展下去,后果会很严重。还有的学生也会花前月下约会。赠送定情信物。甚至发展到身体的接触,比如拥抱,接吻等。有的还会借口学习上要互相帮助,形影不离。有的则山盟海誓,表示要永远相爱,愿意为自己的恋人而死,甚至为情所困而发生某些越轨行为……
       可以这么说,中学生早恋的形式与成年人的恋爱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
       1.4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早恋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都是不利和有害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早恋影响学习,有很多中学生认为谈恋爱可以促进恋爱双方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但是,实际上,除了少数学生在恋爱之初,为了博得对方的爱慕而在学业上下了一些苦功夫外,大多数学生一旦过早误入“爱河”,往往会表现上课神情恍惚,注意力分散,情意绵绵,看书根本看不进去,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提不起劲来,整日想入非非,个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他们开始更注重穿着打扮,学习成绩下降很快。即使是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会急剧下降。这说明早恋对于正在担负紧张学习任务的中学生而言是不适宜的。
       1.4.2早恋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逐渐走向成熟,但毕竟还未完全成熟,如果过早地把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因各方面的阻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情绪上的扰乱。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早恋大多持否定态度,发生早恋的学生总是东躲西藏,长期处于“地下工作”的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既担心同学知晓其秘密,又怕老师家长批评制止,于是他们基本不同或很少同他人交往,沉湎于两个人的世界里,对班级、学校的一些集体教育活动,漠然视之,不愿参加甚或有抵触情绪,于是疏远同学,脱离集体。
       1.4.3早恋影响思想品德的发展。中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成熟。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过渡时期,他们根本就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不可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不可能承担爱情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理智往往控制不了情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最终只能歪曲甚至玷污了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给双方带来了痛苦。再说,中学生经济上尚未能独立,事业尚未确定,使爱情失去了牢固的基础。所以说中学生尚不具备恋爱的条件。
 
       2.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对策
       目前中学生早恋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三个:一是谈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现在的小学生谈恋爱也并不鲜见;二是早恋的比例越来越大;三是早恋中的行为越来越成人化,越来越开放、大胆,越来越来公开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这一问题时,要冷静地思考,除了呼吁社会各界要真正地高度关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外,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该怎样做呢?
       2.1预防——对中学生早恋进行教育的最佳对策
       我们了解了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生理机制,及其它的表现及危害。那么该如何对待学生的早恋呢?如果看到学生在早恋,便会不加考虑地严肃制止,结果事与愿违。如果等到学生的早恋行为既成事实再去管,那么可能一切都已是亡羊补牢。所以再好的办法莫过于防患于未然,将爱情的种子在最大程度上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让它开花结果。
       2.1.1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准绳,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新生入学,除了带他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手册》,还有必要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比如,对早恋学生的处理措施,不妨说得稍微严重些,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思想上不敢涉足早恋。
       2.1.2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早恋并非洪水猛兽,你越是压抑他的欲望,这种欲望就越膨胀,偷偷摸摸的爱情,反而让他们觉得更有诱惑力。所以,不能禁止男女同学的交往,要允许他们有适当的接触,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帮助学生区别友谊和爱情。告诉他们友谊的范围是宽乏的,是以朋友为归宿的,而爱情的范围是狭窄的,是以婚姻为归宿的。让他们明白:中学生因身体的发育,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这说明同学们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不点”了,值得庆贺。但对一个同学有喜欢的感觉,并不等于爱情。这个年龄段,还应以学习为重。早摘的青青果子,总是苦涩的。最终是要枯萎的。适当的年龄,适当的时机,才能作适当的事。
       2.1.3通过课外活动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宣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培养自信心,可以增加与异性的交往,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偶像化。使性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2.1.4优化学校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得以健康的成长。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如果教师自己的一些行为失当,不仅抵消了学校教育效果,而且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坏榜样。其次,教师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要对在班级流行的不健康小说,杂志及其它相关读物,进行坚决取缔,堵塞不正当不正确的信息源。再次,作为学校还要关注学生的校外生活,多与家长联系,控制学生过度上网,学生上网一般除了玩游戏,就是聊天。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力较差,可能会从网上认识一些不良青年,甚至发展为网恋,其后果会更严重。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可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无形的约束力,预防早恋行为的发生。
       2.1.5帮助学生学会与异***往的角度,预防学生早恋。
       2.1.5.1形成自然大方的交往态度。学生中常见的问题是对异性同学间的交往采取或扭捏或胡乱取笑或猜疑的态度,有的学生甚至一见男女同学说话,就猜疑他们是好上了,还到处传播流言,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要加以引导和校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告诉同学们:异性首先是人,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具有共同的人性及各种心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男女共同学习、工作,参加各项活动,平等合作。男女同学一起学习、活动、商量事情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谈恋爱。对异性不适当的神秘感、隔膜感、差异感都应打破,用封建社会的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间有大防等来束缚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不必要而且有害的。引导同学们将注意力放到学习和建立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上去,这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2.1.5.2引导学生把握好交往的度:异性之间毕竟有不同于同性的一面,社会对异***往的期望、规范等与同***往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与异***往不能像同性之间那样“亲密无间”,建立合适的距离、把握好基本的尺度是关乎异***往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如有些话题,同性之间可以讲,异性间就不能说;有些玩笑,同性之间可以开,异性之间就不能开。异性同学间勾肩搭背、搂搂抱抱等举动都是不文明的。有些同学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情节,亲吻、写情书、在班上表示自己爱某某同学等,同样是很不合适的。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只允许已经在心理上建立起安全感、情感上已接纳的人来分享,距离过远或过近,会让人感到隔膜或被侵入,导致不快。
       2.1.5.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异性: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异性的尊重意识,对树立正确的性伦理态度、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学会文明的异***往方式乃至建立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们了解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及付出的辛劳,懂得尊重与热爱自己的父母,懂得对异性的尊重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异性也意味着要学会尊重自己,能够接受与悦纳自己的性别,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自豪,注意维护自身性别的形象。只有自我尊重,才更懂得尊重异性,也才能赢得异性的尊重。有些男同学在女同学面前粗话脏话连篇、举止粗鲁、拉拉扯扯甚至欺负女同学,而有的女同学在男同学面前表现得蛮不讲理,都是缺乏文明素养、不尊重异性的表现,要注意辅导和教育。
       其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关注学生信件的来源,其中对三无信件进行调查也很有必要。要预防学生早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勤快的人,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发现苗头,预防早恋倾向。
       2.2引导——对中学生早恋进行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学生心理的可塑性应该说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对早恋来说,大多数学生在言语上很少外露,但心理上的渴求欲较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作好引导工作,让他们知道异***往在人生中必不可少,青少年在异***往中获得情感的完善和健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件丢人或见不得人的事,也与道德品质无关。同时要指出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原因往往比较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有的是受对异性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是以貌取人,被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而产生好感;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才能等。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情感的一致、观念信念情操的一致对异性长久相处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可能对此有科学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些方面是否真正一致。而且对每个中学生而言,将来各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难以预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各人的思想情感也将发生变化。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他们现在的好感或爱慕将来很难变成现实。因此,要积极地引导同学们——明智的做法是止于好感,止于知心朋友。
       2.3沟通——对中学生早恋进行教育的“心理医生”
       加强与早恋学生的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早恋进行教育的“心理医生”。
       通过对有早恋行为的同学进行认真地调查和了解情况后,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慎重从事,认真处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是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沟通工作,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场合不要引起其他同学的误解。
       2、谈话要以疏导为主,不要当作犯错误而严肃处理,为下一次谈话设置障碍。
       3、一次谈话后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不要快刀斩乱麻,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
       4、谈话的同时要对其进行感情的抚慰,以免伤害其心灵。
       2.4关爱——对中学生早恋进行教育的良师益友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恋爱是不能禁止的”。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发现学生有早恋现象,不管是否证据在握,都不能发火斥责、羞辱打骂,而是要用心关爱,正面疏导,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在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定向,各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就过早谈恋爱,对自己身心发展和现在的学业、生活等都极为不利,一旦发现他们有早恋迹象,就要及时谈心,机智地暗示、点拨,力求将早恋消除在萌芽状态;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和异性的关系,增强自控能力,学会驾驭自己的感情。切忌动辄批评,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大肆声张,大发雷霆,大打出手,这样,只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他们的早恋进程,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互相鼓励,互相吸取力量,以共同抗击打击他们的“敌人”,身处困境的共同遭遇会促使他们情感联结得更加紧密,为了寻求温暖和慰籍他们甚至会做出越轨的举动。一旦闯下大祸,他们中有的人不是出走躲避就是自断性命以求解脱。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惨痛!天下的教师和家长都要牢牢记取!
       总之,在预防和处理早恋的问题上的方法很多,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细致,并力求实效,要让学生感受到到老师是在处处关爱他、帮助他。
       文章作者:唐秀宁